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金山
26 Jan, 2021.
原本是要看台北書展
結果因疫情取
只好改行程
造訪這個覬覦許久的空間
半步輕移
衣帶迎風飄揚
駐立半山腰
名為 "來迎觀音"
#1 貓從台北車站搭國光客運來法鼓山, 從喧鬧的市區開進山路穿過海岸
最後在山徽石處下車, 開始走 屬於貓的朝聖之路法鼓山入口的巨石,被稱爲法鼓山第一山門。
山徽圖形源自佛陀轉法輪時的說法印
是進入園區的明顯路標,也是前往人間淨土的精神指標。
山徽石也是由菩薩提供的,這塊石頭有四公尺高,重六十五噸
當時 雇了兩台拖車才把它運回。
山徽石本身就是一件創作,非常自然,也極具特色。
很少道場或者機關團體選用石頭當成門面
以一塊古樸的山徽石當成法鼓山的三門指標
這是「以無門為門,從無門入門」,也是「本來面目」的精神展現。
法鼓山總共有三個山門,只有第三個是木頭山門
比較正式的入口山門,由觀音石陽刻而成
#2 走法鼓路 看遠山 聽龍溪水聲 漫步上山
#3 中途經過鎮天宮 (公車停靠站之一)
#4 法鼓山園區總共有三條溪流過 第一條遇上的是龍溪
#5 靈山勝境 第二山門, 由觀音石陽刻而成由花蓮產的頁岩製作,重36公噸,高5公尺,為正式進入園區的標記。大石的背面另刻有「莊嚴十方國土,成熟大千眾生」法語
由一位居士捐獻, 石上的「靈山勝境」四字,是由書畫家連勝彥居士所寫另有「莊嚴十方國土,成熟大千眾生」二句,刻於碑石之後。
「靈山勝境」的典故,也是從《法華經》而來。
往昔釋迦牟尼佛對著無量無數的四眾弟子、十方諸佛和
護法諸天宣講《法華經》之地,就是在印度王舍城外的靈鷲山上
因此而有「靈山聖會」之說。
在佛經裡,「靈山勝會」是佛弟子深心嚮往的兩大勝會之一
世尊說法的另一勝會是「華嚴勝會」。
由於《法華經》的盛行,中國大陸已有多處道場
立有「靈山勝境」的石碑 例如五台山、雞足山皆是。
「靈山勝境」是指宣講《法華經》之地,其實只要是有正法的地方,
只要是弘揚正法之處,都可稱為「靈山勝境」。
#6 來迎觀音
#7 疫情期間 入園採實名登記 配戴口罩
#8
#9 自行開車需停在這個停車場, 在此等候接駁車上山 貓繼續步行上山
#10 雨傘是貼心的服務, 使用完 在任何傘架設置處 歸還即可拍照當時 豔陽高照 根本沒想到能用的上
#11 園區裡有八條步道 走那一條路都行 原本想先走大馬路
#12 最後選擇 走過法輪橋
#13 進入來迎觀音園區 還是比較想去親近觀音
#14 比起朝拜觀音像 貓更享受觀賞佛像的工藝美學
#15 鄰溪朝山步道二側楓樹只剩空枝 早些來是否小徑楓紅呢 ?
#16 華八仙公園 及其沿途步道, 全栽植一種稱為「華八仙」長綠灌木 其葉形長而橢圓,春夏間頂部會盛開一朵朵白色的小花。也就是說春夏要再來一次
#17 聽溪瀨 洗滌身心靈
#18 這兒流過的仍是龍溪
#19 熱帶雨林風景 雙眼也得到療癒
#20 過 賞水橋
#21 H 樹木也會寫字呢
#22 來到曹源溪和法印溪的交匯處
#23 一開始以為是福德祠 結果是山神廟
#24 山神廟公園內的巨石
#25 供奉福德正神, 山神還有彌勒佛。
#26 正名爲西福宮
#27
#28 在山神廟 也看到三門了
#29 需得走上大馬路才到的了喔
#30 雲朵像似飛天
#31 三門(觀音道場)「三門」又稱「山門」風格素樸雅致,體現了「空、無相、無願」三解脫的意涵。
上方懸掛著聖嚴法師親書「觀音道場」的匾額
說明了法鼓山是以觀音的因緣而成就,是以觀音的悲智濟世度眾
是一種與眾生親近的人間道場。
#32 來往停車場與觀音殿的接駁車
#33 聖嚴法師曾題
曹源法印兩溪合抱,龍溪曲折引流穿橋
溪聲水色都在說法,有生無生是道非道以下 來說說神奇故事吧~
環抱園區的兩條清溪,即法印溪、曹源溪,原來都只是小山澗,
溪身窄,水量也少,有些地方是一般人輕易就可跨過的。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沛然活潑的兩條溪流,這真是得來不易!
過去我一直在想,這兩條溪太淺、太小了,怎麼樣可以寬闊深廣一些?
最好是來一場大雨,把溪身給沖大吧!我這樣想了很多年。
結果,就在西元2000年的一場「象神」颱風,
果真帶來豐沛的雨量, 把這兩條溪給沖深沖大了。
那時我人在美國,台北的弟子緊急打越洋電話
告訴我:山上的兩條小溪,已變成滔滔大水了!
真是菩薩感應,也感恩這場「象神」颱風,不僅把溪流沖寬好幾倍
也把山上的大石頭沖刷而下, 後來這些石塊
全都成為山上最佳的景觀石材
現在山上的每個景點都有巨石,例如溪流的兩側、園區造景
或者是溪邊的砌石駁坎等等,來源都是這些滾落的石頭。
對我們來講,這些石頭就像是「從天而降」
一夜之間降臨法鼓山,把原有的溪流沖大,也把溪身沖寬了
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
#34 聽完故事 先去看法華鐘
#35 圍著布幕, 想著貓也太背了吧 ?? 又遇上整修 ???法華鐘鐘樓
#36 大階段左側的法鼓山法華鐘引鐘
#37 鐘身上的陰刻經文
#38
#39 這個鐘 訪客是可以敲的 (當時不確定 錯過了... 又一個再訪的理由)
#40 法華鐘 重達25公噸, 仿唐造型
鐘體鑄刻了整部《妙法蓮華經》《大悲咒》及多寶塔雙佛並坐圖
為世界級和歷史性的一項佛門重寶,安置在法華公園內。
#41 法華公園,是以法華鐘鐘樓為主體的一座露天公園。法華鐘的鐘體內外,鑄有《法華經》一部和〈大悲咒〉一卷,
共70152五二字,重二十五噸,高四‧五公尺,直徑二‧六四公尺
最厚處有二十九‧六公分;採用故宮藏本元僧元浩手抄《法華經》
今之書法家杜忠誥寫經題,畫家鄧承恩畫雙佛並座圖。
此法華鐘雖不是當前全世界最大的梵鐘,
卻是全球第一座在鐘體上刻有整部《法華經》的青銅梵鐘。
#42 音井 能使鐘聲傳揚出最佳的音色
#43
#44 鐘體外 經文有厚度的浮雕字體 預設它能維持千年後仍存在
#45 鐘杵上留有 每次撞鐘的深深印記
#46 正面對聯題字由聖嚴法師書寫
#47 剛好遇上 為除夕敲108聲鐘響做準備的工事
#48 流過法華二橋的是法印溪
#49
#50
#51 山上的天氣果然多變 遠方烏雲密佈
#52 專屬人孔蓋
#53 法鼓山僧伽大學 (雨落且時間不夠 留待下次)
#54 把主要想看的先完成
#55 雲都替貓表現出扼腕
#56 為了保護七棵老雀榕的不被砍伐、受傷害
把圖書資訊館的地基退後了十公尺因此增加不少工程難度和費用。
現在,我們把這七棵老雀榕稱為「七如來」
有人形容聖嚴法師與它們的關係是:「一個老人與七棵樹」。
#57 大殿側面
#58
#59
#60
#61 新年版的水池
#62 大殿 主張「本來面目」,讓建築像是從塊大地上長出來一樣。
設計靈感來自於唐宋時期,造型大器、樸素,線條簡潔。大殿位於第一大樓六樓,為法鼓山園區中心位置,是全山修行弘化中心建築整體外觀簡潔、開闊,質樸而內斂,色調為沉穩的黑藍色調
為法鼓山園區的地標建築,更是全山精神之所繫。
高十六公尺,三十多年前開始,聖嚴法師屢次在禪定中見到的一座聖殿便成了這座大殿的基本造型及建材的選擇。
平時看大殿,只是空曠高大的一座建築物。
但它是全山僧俗四眾每天早晚集合課誦之處,
也是舉行各項大型儀式及大型弘法活動之處,
乃是千人禮拜、萬人供養的靈修之處。
大殿供奉有三寶佛:
釋迦牟尼佛(中尊)、西方阿彌陀佛(左尊)、東方藥師佛(右尊)。釋迦牟尼佛右手結「說法印」,左手持定印
藥師佛右手持「與願印」,左手維持定印
阿彌陀佛雙手結「法界定印」,不同手印代表佛的悲願和德行。
#63 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指「放下了自我中心的執著,心無所住、念無所繫,
放捨諸相之後的大解脫、大涅槃。
當你對於一切現象的執著心統統放下時,這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
來思索的如實境,所以禪宗稱之為不立文字,也稱為不可思議的悟境了參考《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64 雨傘居然用上了
#65
#66
#67 祈願觀音殿 供奉唐式風格祈願觀音
具足悲智的容顏,彷彿在聆聽眾生的心聲
是全山觀音祈願、許願、還願的信仰中心。
#68 殿外「大悲心起」扁額是名書法家董陽孜墨寶
位於第二大樓三樓的祈願觀音像,雖屬新塑新鑄
由於此原即是開山觀音供奉之處,加上開光之後
來到山上的信眾無不對之虔誠禮拜、許願求願,乞求大悲咒水
終年有人在此持誦〈大悲咒〉、念觀音聖號,朝禮供養。
所以已是「千處祈求千處靈,萬人祈求萬人應」的一尊聖像。
同時,祈願觀音殿的由內而外,共有三方匾額:
分別是黃篤生居士寫的「入流亡所」、
董陽孜居士寫的「大悲心起」,
和聖嚴法師寫的「觀世自在」
三者都是根據大乘經典所介紹的觀音菩薩功德。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開山觀音,最早是玻璃纖維材質,安置於原先的觀音殿室內。
法鼓山最早的一尊觀音像,圓滿了當年持誦〈大悲咒〉覓道場的因緣
見證了法鼓山篳路藍縷的創建歷程,如今安置於園區最高處
恆長以手持楊柳枝,遍灑甘露,關照著法鼓山、護佑著芸芸眾生。
為了感念法鼓山是一處觀音道場,而聖嚴法師自己是修的觀音法門
因此將此觀音像改稱為「開山觀音」,並翻製成銅像。
此像含基座共有五公尺高,重二‧八噸,
目前安座於大殿後方的山丘平台上。
開山觀音的位置,在全山來講相當特別
這裡正是法鼓山園區的正中心點。
已故地理學家李易濃先生曾講,這種地理形勢恰是「側蒂蓮華」。
開山觀音坐於蓮心底,四方呈放射性佈局的建築台地
則如一片片的蓮華花瓣,原點總在蓮心。
如此的蓮心位置,是唯有佛菩薩才能安坐的。
法鼓山開山觀音坐守蓮心,一者俯覽法鼓山全山,一則照顧法鼓山整體
由此更加深了法鼓山觀音道場的蘊涵。
#77 開山觀音的四周闢為公園,本來此處是雜草及雜木叢生
很少引人注目,經過整理美化,現在已是修竹環繞的露天聖殿了。
#78 一場雨 攪混了溪水 接下來要去找藥師古佛
#79 藥師古佛 承襲了南北朝時期雄厚、樸毅之風格
雙手持禪定印,低眉含笑,跏趺坐於竹篁與水畔間,神態安詳自在仿北魏風格的清代石雕佛──藥師古佛,像高三公尺,重十噸。
此像是西元2000年前後 一位信眾送給法鼓山
今安座於接待大廳對面的右側山坡上。
搬運到該處的工程並不容易,有人以為這座石雕巨像原本就在那裡
其實我們來此之前,並無此文化文物。
#80 藥師古佛迴環步道 從臨溪步道轉進林間
#81 找到藥師古佛與藥王園的「藥師古佛迴環步道」。
#82 藥王園內種植著園區內的原生藥用植物
一旁的藥師古佛,含眉而笑聆聽著眾生的祈願。
#83
#84 走著走著 下到三門之外
#85 剛好也接近閉園時間 就走回停車場等車吧
#86 沒想到停車場的候車室 公車不停靠
#87 被好心的師兄開接駁車 拎回山上
#88 公車是由第二大樓 - 遊覽車平台 發車的喔這裡是重要的接待入口,遊覽車、國光號上下車平台,
為主要車道及轉接動線。
從這裡到大樓內部,由左側樓梯可以到二樓的參學服務處
提供各項諮詢服務。往右側走木棧步道,可到大殿。
往下可通祈願觀音步道。
#89 附上時刻表
#90 國光客運臺北車站 上車點目標很明顯
唯一要注意的是1815 有分停靠法鼓山跟青年活動中心的區別
笨貓看到車就上 還好遇上好心的司機大哥國光號1815
☆ 搭乘請由臺北車站 “東一門”
出站前往隔壁「國光客運臺北車站」
搭乘,步行距離約1.5分鐘。
臺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一段168號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法鼓路 555 號
於省道台2線(淡金公路)約40公里處
即可見通往法鼓山園區的山徽大石(法鼓山標誌)。
園區開放時間
週一 ~ 週日 9 : 00 ~ 16 : 00
每日早上九點至下午四點
參觀無需預約
官方網站
https://fagushan.ddm.org.tw/
~ 延伸閱讀 ~
法鼓山農禪寺 - 水月道場
https://garfield-cat.tian.yam.com/posts/153487914
-
0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