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禮拜堂 Panteão de D. Duarte(Capelas Imperfeitas)
18 May, 2017.
修道院另一端的
Unfinished Chapel
是1437年杜阿爾特一世
在位時動工
到十六世紀初 他孫子曼努埃爾一世時期還沒完工
為了集中人力物力修建貝倫的隱士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onimos)
曼努埃爾一世最終停掉了工程
所以這個小教堂至今沒有封頂。
殘留的柱子上還保存了曼努埃爾風格的裝飾。
#1 未完成的禮拜堂 入口在另一邊
#1-1 右下的小門就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6
#17 Manueline 式建築 帶有藤蔓植物等自然元素
#18 相當細緻的刻畫,多變的雕花細節令人目不暇給。
#19
#20
#21
#22 每一扇拱門裡 就是一個小小的六角型禮拜堂
#23 這個未完成的部分 八角型的大廳共有七個六角型的小教堂
以雕樑畫棟的拱門連結
#24 小教堂是阿方索五世
#25 和他的妻子牽著手
#26 和胡安二世及其子阿方索王子的3座墳墓。
#27 曼努埃爾一世國王向他的前任愛德華國王的敬意
提到他的座右銘Leauté faray tam yaserei(我將永遠忠誠)
刻在石柱上,重複200次以上
#28 關於曼努埃爾風格----- ----- 引用en.wikipedia.org幾個元素經常出現在這些精雕細刻的石製品:
- 用於船舶的元素:渾天儀
(導航儀器和曼努埃爾一世的個人會徽和宇宙的象徵)
球體,錨,錨鏈,繩索和電纜。
- 從海元素,如貝殼,珍珠和海藻串。
- 植物圖案,如月桂樹枝,橡樹葉,橡子,罌粟殼,玉米芯,薊。
#29
#30 哥德式建築加上曼努埃爾風格的華麗雕琢
哥德式建築(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哥特式建築,
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
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它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
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
「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
建築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
(從羅馬式建築的接合拱頂演變而來)與飛扶璧。
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
#31 還有藍天白雲與光影的加持 讓貓一張又一張的拍不停手
#32 出來尋找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33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34 尋找逗趣的排水口造型時... 發現 這倆個人蠻愜意地... 在日光浴
#34-1 鏡頭拉近一看 該不該打個馬賽克呢 ?? 哈哈
#35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36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37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ㄚ~ 被抓到了...
#38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39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40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41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41-1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41-2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41-2 逗趣的排水口造型
#42
#42-1
#43
#44
#45
#46
#47
#49 飛扶壁也沒閒著 每一處的精雕細琢
飛扶壁(英語:Flying buttresses)
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築結構部件,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
(如走道、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牆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
用於平衡肋架拱頂對牆面的側向推力。
由于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
所以又稱飛券(德語:Strebebogen)
飛扶壁常見於哥德式建築,尤其經常出現在大型哥德式教堂中。
飛扶壁在結構上應與肋架券連用,
與哥特建築標誌性的尖券並無對應關係。
與扶壁相比,飛扶壁的位置可以相對自由地設置,
為底層的平面布置提供多種可能性。
另外由於肋架券的受力點集中在飛扶壁上,
除此之外的牆體可以砌築得很薄,甚至完全取消、改為花窗玻璃。
同時因為飛扶壁暴露在建築外部,也具有很大的裝飾作用。
#50
#51
#52
#56
#57
#58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 延伸閱讀 ~
巴達哈修道院 BATALHA
https://garfield-cat.tian.yam.com/posts/220534372
這位格主有非常詳細的介紹, 值得花時間瀏覽 ^_^
http://travelm.tw/batalha/
巴黎 ‧ 聖母院 (歌德式建築 + 小怪獸)
https://garfield-cat.tian.yam.com/posts/59998484
#巴達哈修道院 BATALHA
#葡萄牙 #Portugal
-
10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