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路城~ 屋瓦篇
#1 瓦上楓 永遠都拍不膩的題材
#2 藍天白雲配屋瓦也一樣百拍不厭
#3 瓦當與滴水有蝴蝶紋的是貓首次見到
#4
#5 獸面瓦、花瓦皆殘存著數量豐富的城主家紋
#6 存留至今的花紋還有八種之多
#7
#8
#9
#10
#11
#12
#13
#14
#16 這個是能看到最靠近的瓦飾
#17 不同時期 鯱 (ㄅㄨ二聲) 的造型, 每個年代造型會略為不同
#18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尤走其間 層層疊疊的屋瓦 看 & 拍的好過癮
#30
#31 鯱 (螭吻) 放到地面 才知道它的巨大
#32 有一個成人高 (或更高些)... 忘記把旁人拍進來當比例尺
龍生九子之一,排行老九,魚形的龍。
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竭魚’隨佛教傳入的。
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
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
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漢朝時建造宮殿,爲防止起火就在屋頂正脊兩端安裝形狀類似鴟的尾的吞脊獸構件。
唐代以後這種構件因爲其形狀逐漸稱爲鴟吻。
到了明清時期,大型的鴟吻多用於宮殿建設,又稱爲“正吻”、“龍吻”。
鴟尾常用作建築物上的吻獸,因此也成爲吻獸的别稱。
《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
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
”文中所說的“巫”是 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
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
0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