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15 Nov, 2016.
幾年前 這批文物曾經來故宮展出
當時驚豔感受... 不曾消退
得知在四川有整座博物館 一直想造訪
無奈它屬於冷門行程
今年認識的朋友 要組團前去
立馬報名跟上
三星堆博物館基本陳列 由
《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陳列》
《三星伴月——燦爛的古蜀文明》
《三星永耀——神秘的青銅王國》
兩大展館之分展合構而成,共轄九個單元。
#3 綜合館 (第一展館) 陳展金 銅 玉 石 陶等各類文物以類設題, 因題見意, 縱向貫通, 橫向展開全面系統地
介紹古蜀歷史及三星堆古蜀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
第一單元 雄踞西南~ 古蜀2000年的滄桑史
勾勒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迄商末周初的古蜀歷史大輪廓。
全方位展示三星堆古蜀王都的宏大規模,揭示三星堆遺址作為西南地區文明社會初期繁榮昌盛的古城、古國的性質,彰明其在中國早期城市文明的重要地位。
第二單元 物華天府~ 三星堆的農業與商貿
介紹古蜀國的農業與商業概貌。
眾多酒器及各類家養動物造型器物等
說明當時的農業已有相當水平,家畜飼養業也具一定規模。
海貝、銅貝以及漆器、玉石飾件、兩坑出土青銅人像的服裝、
冠飾等反映當時商貿之盛況。
第三單元 化土成器~ 三星堆陶器
反映古蜀國製陶工藝方面取得的成就
展示獨具特色的各類器型及成熟高超的製陶工藝。
輪制法製作的各類陶質品,反映了古蜀製陶術的巨大進步
小巧精緻、頗具神韻的人物與動植物造型陶藝小品
體現了先民的生活情趣與審美風尚。
#7 陶 高柄豆 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
高柄豆上部呈盤狀,用以盛物,中部為管狀的豆柄,
中空,與喇叭形器圈足相通。
高柄豆通常較高,最高者近一米,席地而坐的古蜀人
將盛滿食物的高柄豆拎來拎去隨意放置,拿取食物非常方便
是一種設計妙的實用生活器皿
#8 陶盉是三星堆遺址出土數量較多的一種陶器。
器頂有一半圓形口,一側有一管狀短流。器身微束,一側有一寬鋬。
有三個中空的袋狀足與器身相通,這既可以增加容量,
又方便生火加溫。
陶盉是一種溫酒器,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
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相當繁榮,已有大量的剩餘糧食用於釀酒。
#9
#14 各種鳥頭勺把鳥的造型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猛禽、鳴禽和涉禽三類。
第四單元 以玉通神~ 三星堆玉石器
本單元展示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出土玉石器,
顯其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
反映三星堆玉石器從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工藝流程,
揭示玉器在古蜀宗教禮儀上的內涵和功用及其所富涵的精神價值。
#21 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外徑17.8,孔徑6.7厘米。
肉麵平,上有數同心圓陰線紋,各組同心圓之間的距離相等,
顯然經過精確的計算,陰線紋線條均勻流暢,
表現出極其高超的冶玉技術。
#22 星堆二號祭祀坑出土, 共15顆,玉管呈直筒形,
每顆的長度從1.7至4.85厘米不等,每顆玉管都採用桯鑽法鑽孔,
孔璧很直,打磨光滑。玉管顏色為綠色光亮可鑑。
玉管應是佩戴於頸部的裝飾品,同項鍊的功用一致
第五單元 烈火熔金~ 三星堆冶煉
本單元展示三星堆的部分青銅禮器,
以反映三星堆古蜀國的冶金工藝。
三星堆青銅器工藝繁複,造型精美,達到了當時範鑄工藝的最高水平。三星堆金器以錘拓、模壓、粘貼為主要技法,
同樣體現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
#31 金面罩 / 殘寬21.5、高11.3厘米,重10.62克一號祭祀坑出土 (左下)
以金箔捶拓而成,鼻部凸起,中有鋒棱,製作工藝精良。
其大小與同坑出土的人頭像面部比例基本吻合,可相匹配。
估計可能原是附貼在某件人頭像面部。
二號坑也出土有兩件已殘損的金面罩,其大小與這件面罩大體相當,
也有可能是從同坑銅人頭像上脫落下來的
#32 金箔虎形飾 / 通長11.6,高6.7厘米,重7.27克。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出土
系用金箔捶拓成形,遍體壓印“目”字形的虎斑紋。
虎頭昂起,張口作咆哮狀,眼部鏤空,前足伸,後足蹲,
尾上卷,呈奔跑狀。金虎呈半圓形,
可能原來是粘貼於其他器物上的飾件。
中國古代民族多有崇虎的習俗,
三星堆出土的金虎及青銅虎,造型以簡馭繁,氣韻生動
說明蜀人對虎的觀察相當仔細,
而且虎的形像在其心目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6 金杖 / 全長1.42米,直徑2.3厘米,淨重約500克, 一號祭祀坑出土
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國同時期金器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系用金條捶打成金皮後,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時木杖已炭化,
僅存金皮,金皮內還殘留有炭化的木渣。
#37 在金杖一端,有長約46厘米長的一段圖案 共分三組:
靠近端頭的一組,合攏看為兩個前後對稱,頭戴五齒巫冠,
耳飾三角形耳墜的人頭像,笑容可掬。
另外兩組圖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別皆是兩背相對的鳥與魚,
在鳥的頸部和魚的頭部疊壓著一支箭狀物。
第六單元 通天神樹——古蜀人智慧與精神的象徵
本單元旨在揭示神樹在古蜀原始宗教文化中“宇宙樹”的象徵意義,以反映古蜀人天人合一、人神互通的原始宗教觀念
以及日神崇拜及三界、天下之中的時空觀。
以三星堆文物中最具神韻的重器神樹,為綜合館陳列高唱一曲壓軸戲。
#40 Ⅰ號大型銅神樹
樹幹殘高359、通高396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Ⅰ號大型銅神樹由底座, 樹和龍三部分組成, 採用分段鑄造法鑄造
使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通高3.96米
樹幹頂部及龍身後段略有殘缺。
在我國迄今為止所見的全部青銅文物中
這株神樹也稱得上是形體最大的一件。
銅樹底座呈穹窿形,其下為圓形座圈,
底座由三面弧邊三角狀鏤空虛塊面構成
三面間以內擫勢的三足相連屬,構擬出三山相連的“神山”意象,
座上鑄飾象徵太陽的“☉”紋與雲氣紋。
樹鑄於“神山之巔”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勢。
樹分三層,每層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果枝,
果枝上立神鳥,全樹共二十七枚果實,九隻鳥。
樹側有一條緣樹逶迤而下的身似繩索相辮的銅龍,
整條龍造型怪異詭譎,莫可名狀。
#64 以青銅人首鳥身像為主體標誌性雕塑
輔以大型銅質浮雕背屏,旨在揭示陳列之內容主題~ “人與神”
表徵古蜀先民的精神追求,寄意人類海闊天空的前景與美好未來。
一展廳 銅鑄幻面 寄載魂靈~ 奇秘面具
以縱目面具為代表的青銅面具群, 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
同時最具精神文化內涵的文物之一
它們是中國時代最早和出土規模最大的面具群體。
本廳為青銅面具專廳,重點展示縱目面具、
戴冠縱目面具和特大型面具,
一大批人面具與獸面具則如眾星拱月,列隊布陣,圍聚主體展品,
帶有面具意味的一批奇形怪狀的眼形器亦安置此間
由此塑造本廳恢弘的氣勢與神秘的氛圍。
#65 銅縱目面具, 寬138、高66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
最威風的要算青銅縱目面具。
縱目面具均出自二號祭祀坑,共3件,分大小兩型。
其中A型2件較小,B型的1件則較大。
兩型縱目面具造型大體相同,略有差異之處有三點:
一是
A型面具額部鑄有數十厘米高的精美額飾,
B型面具額部正中則為一方孔。
二是
兩型面具的耳部大小與取勢不同,B型面具的桃尖狀雙耳甚大,
向兩邊充分伸展並向上聳起,有飛揚之勢
A型面具的耳朵構型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沒有那麼誇張,
雙耳取勢基本平直。
#77 銅戴冠縱目面具 / 面具高31.5、寬77.4、通高82.5厘米 二號祭祀坑出土
面具雙眼眼球呈柱狀外凸,向前伸出約10厘米,
雙耳向兩側充分展開,額鑄高約70厘米的夔龍形額飾。
該面具出土時,尚見眼、眉描黛色,口唇塗硃砂。
其整體造型意像神秘詭譎,風格雄奇華美,
在三星堆各類人物形像中頗顯特出。
一般認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書中
有關蜀人始祖蠶叢“縱目”的記載。
亦有認為“縱目”應是“豎眼”之意,
即如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二郎神額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
或聯繫夔龍形額飾的造型,認為它與神話中
“人首龍(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燭龍有關。
#78 銅眼形器 A型眼形器的器形為完整的菱形。眼形器整器四周為直邊,
呈斜坡形, 中部眼球呈圓形凸起,周圍下凹,
使“眼球”顯出“縱目”的視覺效果
其左右眼角處
-
37
- 0
